备受关注的爷孙失联案有了最新进展:4日14时许,爷孙二人的遗体在农田附近的河道淤泥里发现,二人系溺亡。当事人家属与公众等来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。
(资料图)
4月2日,原本对王朝荣一家来说是普普通通的一天,老两口带着孙子去地里拔草,正常情况下他们忙完便会回家。但这一天,因为爷孙俩的失踪而变得不一样。离奇的是,在失踪半个小时之前,还有村民跟他们交谈,半个小时之后,却再也有没人见过他们,就像“人间蒸发”了一样。
二人现在已经被找到,家属悲痛欲绝,网上满屏惋惜。十几天的搜救,虽然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,但公众终究还是看到了结果。现在回过头来看,尽管结局已无可挽回,但网友围观这起失踪案背后的舆论表情,仍有复盘与反思的必要。
观察发现,在搜寻过程中,尽管多数人都表达了对爷孙“平安归来”的殷切期待,但还是有一部分人,将这起爷孙失联案,当成了一部“人口失踪连续剧”,脑补各种剧情,天马行空地断案,俨然一副吃瓜看戏的心态。结局虽无可挽回,但这件事仍有反思的必要。
人口失踪,久寻不见,向来容易激发人的好奇心、窥探欲,此前的江西胡鑫宇案、杭州来女士失踪案,都曾引发了网友极高的关注热情。在这类案件中,也总有人化身福尔摩斯,一本正经地分析案件走向。
诸如此类的关心,体现了网友对失联人员的同情与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,但也需要提醒的是,对于这样的案件,网友最好秉持严肃审慎的态度,理性围观,谨防让高亢的关注热情,突破了法理人情的边界,对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。毕竟,这些真实的案件不是虚无缥缈的都市传说,不是“纯属虚构”的影视剧情节,而是关涉一个家庭真切的生死离别。
王氏爷孙失联的这个家庭,本身也有些特殊。爷爷70多岁,孙子18岁,但存在智力缺陷。实质上这是一个未成年的儿童。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本人便由爷爷奶奶照料。这些信息表明,这应当不是什么殷实之家,甚至是一个典型的“留守儿童”家庭。爷孙失踪甚至死亡,对这个家庭而言无益于一出天大的悲剧。此际,网友更应该秉持科学理性的姿态,而不是让阴谋论、神秘主义的玄学,充斥于办案过程,带偏舆论节奏。
之所以警惕这种猎奇心态,更因为此举可能遮蔽更广阔更有意义的现实命题。这失踪的一老一少,代表了农村中最需要保护的两个群体:老人和孩子。爷孙俩缘何溺亡,还有待进一步调查,但这一个案悲剧对重视农村老人与儿童的安全,依然不乏警示意义。
以前有一种论调叫“农村不设防”,意思是与城市相比,农村在公共安全防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,导致农村安全风险系数增大。其实,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农村公共安全建设以来,农村的安全生态已经得到极大改善。对于农村的安全风险,我们不必再抱有刻舟求剑的偏见。
可依然需要正视的是,基于老人与儿童的特殊性与脆弱性,对于农村弱势群体的关照与保护,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。
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风险。根据2016年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》,在走失老人中,36%实际居住地为农村,46%居住在中小城市及郊区,住在大城市及其郊区仅占18%。而中西部农村又是老人走失重灾区。之于儿童,有统计称我国每年失踪儿童有20万左右,农村儿童由于疏于监护、安全教育缺位等,又成为儿童意外走失的重灾区。
由此,关注这起爷孙失踪案背后,其实还有着超越个案的普遍意义。我们固然不能绝对地将这起案件与农村的安全生态划等号,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将各地对农村老人儿童的保护混为一谈,但至少,加强对农村老人儿童,尤其是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关怀,仍是值得反复强调的共识。那些天马行空的脑补与毫无根由的猜测,只会扰乱办案节奏与背后的真问题,恰恰是需要警惕的。
(黄河评论信箱:zghhpl@163.com)
标签: